- 京東科技在天津已落地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1/14 0:00:00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在民政部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步入中度老齡化階段?;ヂ摼W應用的適老化改造,成為國家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提質擴容的重要抓手,推動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速走到臺前。
代表建議:打造社區智慧養老平臺提供精準服務
推進社區智慧養老平臺建設,建立健康養老數據標準體系,將健康數據與養老數據融合互通,形成統一信息資源庫。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三橋派出所副所長兼金剛里社區民警楊蓉,如是建議。
她表示,建立一個信息數據平臺,把社區養老人員的健康數據、養老數據、養老服務模式、養老機構的資源整合到平臺上,可以為老年人能夠提供多元化、精準化服務,提升生活品質。
在天津市河西區,楊蓉代表所暢想的智慧養老平臺,已落地并有序運行了一年。2019年,河西區攜手京東科技集團,開展智慧養老體系建設,搭建起覆蓋全區的老年人口數據庫和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雙方圍繞老年人家庭狀況、身體狀況、生活需求等4大類21項數據維度,開展全區20余萬老年人大普查,搭建起了老年人口數據庫。打通當地公安、社保、民政等多個部門數據,在本地政務云上實現私有化部署,既結合前期采集的基礎數據,又結合系統上線運營后產生的助醫、助餐、家政等多維服務數據,豐富數據體系,實現養老數據動態同步。
智能養老平臺的數據采集和分析,為解決老年人需求,提供了依據。京東科技集團技術專家表示,目前,我們正在迎來老齡化社會,科技企業要為老人提供安全、快捷、智能的養老服務,京東科技集團與河西區共同搭建的智能養老平臺,既貼合老人的實際需求,也給智能養老工作提供了思路。
智慧養老,數據先行。無論是社區養老服務,還是城市智能化健設,打破數據桎梏的這一舉措,疏通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渠道,又奠定了下一步智能城市建設的信息基石。作為河西區的一號工程,居家養老服務被寫入2021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明確提出:推廣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經驗。
智慧養老:跨越適老服務數字鴻溝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始終的一項基本國情。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朱耀垠認為,強化老齡化背景下的科技創新能力,需要理論和實踐層面的雙重探索。
9073理論模型,在養老領域廣為人之。90%的中國老人選擇居家養老,7%選擇社區養老,還有3%選擇機構養老。就現實情況來講,無論是遵循尊老、孝老的中華傳統,還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居家養老,都是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領域服務水平的重要課題。
與此同時,互聯網智能技術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加劇了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的困難與挑戰。在各地居家養老的智慧實踐中,數字友好的理念備受推崇。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建議,要運用信息技術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考慮到很多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為了幫助其消除數字障礙,河西區依托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推出居家養老服務卡,集成服務結算、補貼發放、安全儲值等功能。老人通過傳統的持卡消費的方式,消除消費和享受補貼的數字認知障礙,讓老年融入智能生活。這一舉措,平臺可準確掌握政府補貼數據、老年人消費信息,為后續服務迭代,提供了研判依據。截至目前,該區已發放服務卡11000余張。
不僅如此,河西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還開通了京小昂智能外呼系統,用擬人化的TTS(語音合成)技術,由機器生成女生音色,每天早晨8點對全區5000位獨居老人展開自動呼叫。若兩次撥打無人接聽,平臺將通知社區志愿者和網格員入戶查看,確保老人健康安全。由京東科技集團研發的這一智能外呼系統,可在3個小時內,完成全區5000位獨居老人的問詢,為了充分了解到老人情況,每通電話時長都在1分鐘左右。而在傳統模式下,完成這一工作量,則需要1名工作人員,連續忙活1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
這一看不見的技術流動,讓居民享受到了看得見的生活智能,也印證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的觀點,智慧養老是技術精度與人文溫度的結合,針對老年人的智慧養老要做技術減法,在為老服務上多做加法。
未來趨勢:構建中國特色立體養老服務體系
互聯網+養老行動,在智能應用適老化領域取得進展,為應對老齡社會積累了經驗。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建議,引導技術適老與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等新興業態融合發展。
古都西安的智能社區建設,就拓寬了數字便民的通道。去年,《西安市智慧社區建設評定標準(2020)》出臺,引導社區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區域內人、地、物、情、事、組織和房屋等信息,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京東科技集團聯合西安航天基地,推出京彩家園操作系統,通過IoT平臺,聯通家庭和智能安防、智能人行、智能車行等多個室外智能系統,既配備有社區出入口的硬件機器,又提供智慧門禁、物業服務、社區生活等軟件服務。
小區物業先期幫助老人進行注冊后,數據就上傳到了1000公里以外北京的云服務器,并同步在社區的每個機器終端上。小區的各種傳感器,通過物聯網進行實時自檢,任何環節發生故障,系統會準確提示物業人員干預。老人如需幫助,按下手機,可實現家庭醫生服務可提供7*24小時全科醫生視頻、家政保潔半小時內上門、京東生鮮一小時送達等服務。目前,京彩家園操作系統,已覆蓋西安紫禁長安、山水香堤、宏林商品等7個小區,服務居民近萬人。
無獨有偶,65歲以上的人占到了全國人口的28%的日本,受制于老年化嚴重和人力資源短缺,從2013年不再建設養老院,而把重點放在居家科技養老上。通過科技的技術實現遠程監測、家政服務呼叫、定時定位等服務,在全國構建起一個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縱觀國內外,老齡化已成為全球問題。
如今,在政策支持、技術發展、社會變遷和市場需求驅動下,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賽迪智庫發布的《2019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表示,2021年我國養老市場規模將達到9.8萬億元;中國社科院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
這一產業前景,無疑提振了智慧養老產業的信心,具有技術、成本突破潛力的企業和相關產業鏈上的公司也迎來了發展契機。全國各地不少社區都設立了日間照料中心,由政府引入第三方養老服務機構,形成公建民營的運營模式,不斷向市場縱深發展,步入發展快車道。
全國政協委員、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主張,積極推廣以養老機構為支撐,輻射社區、居家養老的三位一體養老模式。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整合閑置養老設施,支持養老機構進入街道、社區、家庭提供服務。對社區適老化改造,新建、改擴建養老設施提供財政補貼。發揮基層組織力量,推動加快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
公建民營,立體養老,已經成為各地養老服務最為普遍和接地氣的模式。此時,養老服務中心的合理化選址,成為政府和當地群眾關心的焦點。區別于拍腦袋的沖動決策,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選址,主要靠數據講話。依托于智慧養老平臺積累的大數據,京東科技展開智能挖掘和分析,通過AI建模,實現智能化選址,最大程度滿足區域性的養老服務需求。目前,該區有20余個養老服務中心,基于養老數據的打通,未來可規劃落成40多個中心,形成養老服務線上+線下網絡化共創。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民生任重道遠,既要設計頂層數字化架構和治理制度,讓新智能滲透進不同行業的毛細血管,也要搭建起覆蓋城市生活各個場景的數據網絡,讓居民享受有溫度的智能服務,一如智慧養老。
-
上一篇:智慧養老機構系統機構智慧養老平臺下一篇:泰山區建成智慧養老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