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新方向—醫養結合漸成趨勢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1/9 0:00:00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到中度老齡化,老齡化加速給社會帶來巨大的養老壓力。推進醫養結合,是優化老年健康和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舉措,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和滿意度的重要途徑。近日,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2022智慧康養高峰論壇上,北京市老齡辦、北京市老齡協會發布《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北京作為一線城市,在老齡事業發展方面的經驗或許可以為其他城市所借鑒。
一、養老新模式——醫養結合
《報告》指出北京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北京高齡老年人持續增加,2021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間、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4%-20%之間,就意味著該地區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同時,《報告》顯示北京市老齡事業取得巨大成果,頂層設計不斷優化,出臺了一系列涉老政策,老齡工作整體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尤其是醫養結合提質增效,全面加強市區兩級老年健康和醫養結合服務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全市醫養結合機構200家,醫養結合床位數6.15萬張,養老機構實現醫療服務全覆蓋。
針對下一步工作展望,北京市將高站位推進首都老齡工作,制定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首都老齡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完善就近精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及完成適老化改造,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老齡產業。同時強調,在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礎上,擴大老年人醫養結合、安寧療護服務供給,增加安寧療護床位200張,加快推進試點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二、醫養結合市場現狀
1.老年人患病結構變化決定院外醫養成為養老重心。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老年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由于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衰退,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前五名的慢性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這五種疾病的患病人次占總患病人次超70%,超過三分之二的老人被至少一種慢性病困擾?,F階段,我國現有醫療服務體系以應急、救治為主,院外則是實現慢病管理的主要場所,因此,在院外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最終實現醫-護-康-養一體化的養老模式,即建立醫療服務、康復護理、健康管理和養老服務綜合性服務體系,滿足老人多樣化醫療需求,這也是醫養結合市場發展的核心內容。
2.國家支持政策相繼出臺有利推動醫養服務發展。
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從國家層面開始推進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2019年,衛健委、民政部等聯合出臺《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今年,國家相繼將醫養結合發展納入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十四五護理事業規劃》等相關戰略規劃中,也凸顯出醫養結合發展的重要性。
3.醫養結合市場伴隨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剛性需求增加而快速增長。
近年,我國老齡化不斷加深,高齡化、失能化趨勢明顯,老年人對于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的剛性需求日益增加。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研究顯示,從2017-2021年,我國醫養結合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92%,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603億元,成為突破萬億的大市場,另外,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達6492家,相較于2020年年底增加10.8%;共有床位175萬個,相較于2020年年底增加10.4%,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提供醫療服務的比例超過90%,可見,未來醫養結合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4.國內初步形成了三類醫養結合模式。
從國內的情況看,經過實踐探索,初步形成三類醫養結合模式:整合照料型、支撐輻射型、聯合運行型。整合照料型主要是針對社會養老而非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養老服務機構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醫療護理和養老服務;支撐輻射型是針對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屬地就近的合法社會醫療機構提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聯合運行型是針對機構養老的老年人,由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二者之間建立協議雙向轉診,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分別提供醫療服務相關服務和養老相關服務,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三、醫養結合市場發展趨勢
1.科技驅動醫養硬軟件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提高院外服務能力。
科技進步為養老提供更多智能硬軟件產品及更廣泛的服務,如智能可穿戴設備、機器人養老、5G遠程手術、5G醫療監控等。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系統平臺數據共享的特點,可實現病歷共享、日常監護、遠程醫療等功能,覆蓋醫養全場景,從而構建養、護、醫一體化的醫養結合體系;另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本身的發展就具備廣闊的探索空間,不僅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還可以在降低人力的需求基礎上,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效率。據《居家遠程監護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研究顯示,以居家遠程慢病監控為場景的新型慢病管理模式,以硬件持續采集人體健康數據,基于云平臺數據分析進行提醒和預警,對接遠程醫療服務實時反饋,病死率可以降低15%-56%,醫療費用降低48%,依從性提高50%,生活質量提高31%。
2.醫養結合服務由重轉輕,從機構向社區居家轉移。
目前我國醫養結合的主要模式以機構為主,主要服務對象為失能失智程度較高、照護要求較高的老人,鼓勵現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但是機構養老仍只占到極小部分,超90%以上的老年人依然通過居家養老。醫養結合市場正從機構轉向社區及家庭,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建立沒有圍墻的養老院。隨著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的大爆發,社區醫療保障能力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社區防控成為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礎環節,社區醫療功能將會得到更進一步強化,社區醫養結合能力將得到大力強化,為醫養結合向社區居家轉移提供契機。
3.以醫促養模式會更加突出。
目前醫養結合機構普遍存在醫務人員緊缺、與醫療機構聯系不緊密、內設醫療機構利用率低且風險高的問題,未來,將會一方面加強民政、衛生等部門的合作,建立健全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間的雙向轉診機制,醫療機構指派專家定期到養老機構內巡診;另一方面,鼓勵引導如小型醫院或??漆t院等閑置醫療資源部分或整體轉型成醫養結合機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促進醫療與養老的融合發展。此外,基于我國傳統的居家養老觀念,應當充分利用基層社區衛生資源,促進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的發展。
-
上一篇:智慧養老替代傳統養老的解決方案下一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十八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