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智慧養老概念和內涵及具體實施辦法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2/8 0:00:00
分析了目前中國面臨的老齡化問題以及養老面臨的諸多挑戰。結合歐美、亞洲、澳洲等多個國家的養老模式,介紹了物聯網時代養老方式的變化。提出了智慧養老的概念,分析了智慧養老的內涵及現階段的產品發展方向,并結合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和家庭-社區-機構養老服務體系的模式,給出了智慧養老的具體實施辦法。
中國的老齡化問題
老年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人都會老。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呈現出老齡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并且高齡化趨勢明顯等特點。我國現有老齡人口已超過1.6億,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9%,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9.7%,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以年均100萬的速度增長。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將從2009年的8%上升到2030年的26%,預計將達2.3億,2050年突破3.3億,約占總人口的31%,屆時我國將成為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各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老年癡呆、帕金森、中風、癌癥及抑郁、焦慮、孤老等身心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據老年問題調研,大約80%的老齡人口中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這使得他們比健康人群更加脆弱,需要長期持續治療和康復護理。中國老齡辦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000萬人,這部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必須依賴長期醫療康復照護和生活照料。
上海市是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3年12月,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27.1%,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預計2025年左右將達到老齡化的高峰,60歲以上老人達到
600萬,進入養老壓力最大的時期。在如此巨大的老齡化壓力下,上海市政府先后頒布了《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本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提出十二五期間,努力建設9073養老服務結構,即90%的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的老人享受社區日托助養老服務,3%的老人享受機構養老服務。老齡化導致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需求日益凸顯。依據年齡和健康狀態,老人可以分為健康老人、亞健康老人、慢病老人、突發疾病老人、大病老人、失能老人、帕金森老人、失智老人、走失老人和臨終老人等,如圖1所示。
中國養老面臨許多的挑戰,下面列舉六個方面:第一,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福利院、高干病房一床難求;第二,醫養分離的養老模式無法滿足老年人健康監護的需求,需要突破許多傳統醫或養的障礙(例如部門或行業界限);第三,養老服務信息碎片化、智能化程度更低;第四,養老服務質量評估和管理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第五,康復及生活照料技術方案與產品缺乏,質量良莠不齊,并且應用受到限制;第六,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大量養護專業人員缺乏專業培訓和合格證。總的來說,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技術,而是缺乏對老年服務的人員,這就需要用物聯網來填補。
物聯網時代養老方式的變化
目前的技術發展已經進入到物聯網時代。首先講一個公式:個體意愿或期望(Person’sIntention,PI)=個體能力(Person’sCapability,PC)+生命或生活質量保證技術(QualityofLifeTechnolo?gy,QoLT)。這個公式的含義是說,每個人對生命生活質量的愿望都是相同的,應越高越好,但每個人的能力或者失能的情況各不相同,有能力缺陷,而這部分能力的缺失可以通過科技手段進行彌補,例如物聯網技術,即QoLT技術。
下面介紹世界各大洲主要國家開展養老服務和養老科技研發的情況。
美國是世界各國中率先開始老齡化相關技術研發的國家。預計到2030年,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0%。一方面美國大力推行老年保健計劃(Medicare),把醫療保險納入老年人的醫療照護制度;另一方面,美國積極推進老年人的健康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即QoLT技術,包括穿戴式技術、體域網、體感網技術、無創傷、無意識測量技術、服務機器人技術和各種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等。針對美國人居住分散的特點,從1999年開始,美國各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老年人移動醫療服務車隊(移動醫聯網)。目前該醫療服務車隊已經覆蓋了美國50個州,1000多個城市,包含12500多個分支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上門的養老照護和醫療保健服務。
歐洲各國也先后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面臨非常嚴重的老齡化和退休壓力。歐洲各國在努力推行個人基金養老制度和延長退休年齡養老制度。此外,歐洲多數國家也正在推廣網絡醫生制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以法國為例,法國有1/5的診所醫生已經能夠使用名為e醫生的遠程醫療系統為老人提供遠程健康監控和緊急救助服務。歐洲正在研發和推廣智能生物醫學服裝技術,這是由紡織、生物醫學傳感器、移動通信等組成的綜合技術,可實現對致命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控制和預防。
日本是亞洲、也是世界各國中最早進入老齡化和超老齡化社會的國家。2013年,日本的老年人已超過3000萬,占人口的比例超過25%,是世界上養老壓力最大的國家。在制度上,日本實行國民養老金制度,也就是人人有養老金。同時,日本著力打造30分鐘養老護理服務社區,即在距離大概30分鐘車程為半徑的社區內,建設配備小型養老護理服務設施的新型服務社區。從技術上,日本充分利用其在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上的優勢,推行小規模多功能型機器人輔助養老護理和社區為老人登門訪問看護;還用有線電視回傳信道,開展社區遠程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日本早期家庭主要監測項目為血壓和心電,現在已增加更多的體檢項。日本充分發揮其在機器人研發和制造領域的優勢,開發了多種針對老年人照護的服務機器人,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實現輔助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質量。
新加坡也是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據其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7月,其老齡化人口已經超過了20%。新加坡建立了當前世界上最健全的養老體系,包括由養老金制度、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保障形式構成的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出一項針對老年人的康樂計劃,為老年人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信息咨詢、日常護理,舉辦社區老年活動等;逐漸推廣老年醫療遠程計劃。目前,新加坡和上海市正在進行國市之間的合作。
澳大利亞也面臨老齡化的問題,據介紹,到2012年,其65歲以上老人有26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12%。澳洲聯邦政府主導推行了一項家庭和社區養老計劃,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必要護理,使老年人能夠實現家庭和社區養老。黃金機會計劃,即遠程醫療、電子病歷,利用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娛樂設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最近幾年,針對我國高速發展的老年化問題,從國家各個層面都頒布了有關養老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1)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2)拓展養老服務領域,實現養老服務從基本生活照料向醫療健康、輔具配置、精神慰藉等方面延伸。
《十二五時期康復醫療工作指導意見》明確要求:1)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康復醫學能力建設;2)為疾病恢復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復服務,加強健康教育;3)條件允許的,可以提供居家康復護理服務。
《國家十二五醫療器械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要求:將老年輔具作為醫療器械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十二五期間重點支持發展的高技術學科。
《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1)把物聯網技術用于醫療領域的智能健康行業將成為未來給予重點支持的行業之一;2)支持移動醫療和移動醫聯網,把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務作為重要產業。
在上述文件的指導下,國家科技惠民計劃、支撐計劃、863計劃、物聯網專項等項目,支持了各種物聯網與智慧養老的科技產品研發及應用示范,并形成了目前比較熱門的養老模式:1)公益養老,由民政或公益組織開辦的養老院;2)高端養老,由民間商業投資機構開辦,帶醫養康護和酒店式養老服務;
3)地產養老,以房養老,由地產商、銀行和政府共同投入開辦養老社區;4)社區養老,以社區日托中心及各種非營利性養老服務組織提供社區為老服務;5)居家養老,請護理人員住家24小時陪護和照料。
智慧養老概念和內涵
智慧養老,即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如物聯網、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實現全方位、線上線下、綜合性、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智能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平臺架構如圖2所示。
圖2中,最下層是老年醫養服務實時數據采集設備,即各種物聯網終端。由于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需求非常多,針對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對于康復和生活照料的產品,可以歸納為六大類:
1)穿戴式。長期、連續生理指標監測和突發疾病預警,主要通過可穿戴電子設備,實時采集人體各項生理參數或特定的生理參數(如血壓或心電),或位置信息、摔倒檢測信息,通過穿戴式計算機或云計算,進行智能分析和預警。
2)便攜式。分為家庭便攜和社區醫生便攜兩種,家庭便攜用于監控監護,醫生便攜用于診斷。如便攜式心電圖儀、超聲儀、康復治療儀或多功能電生理監護等,可定期或不定期對老人身體狀態進行醫學測量或體檢,是監控管理、慢病大病等的主要監護手段。
3)固定式。設備固定安裝在不可輕易拆卸或移走的地方,如門上、床上、沙發上、衛浴上等,根據家庭、社區服務中心或養老機構的規劃設計進行部署,實現需要的監控管理、康復和生活照料服務。
4)移動式。相對于固定式,移動式主要是對人體進行生理監測的設備或儀器,安裝在移動工具上,如輪椅或汽車等。
5)非接觸式。利用聲光電感應技術,分析老人的異常行為,可實現對老人的非接觸式監護,也可以方便監護人(子女)或照護人(社區服務中心或機構專業護理人員)的遠程監護。
6)無意識觸摸式。依據現代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可在家里布設用于老人日常活動能力監測系統,該系統利用遍布在床、門把手、坐便器、淋浴房、冰箱、衣柜、藥盒等的無線傳感器,分析和跟蹤老人在家里的活動性或軌跡,達到對老人活動能力的評價量表。利用電生理測量技術,還可以通過接觸或觸摸來監測老人的生理參數。
圖2中間部分是網絡服務層或云服務層,它包含各種云服務的基礎設施、智能計算、智能服務和數據存儲與備份,也叫智能化服務平臺。
圖2最上面部分是服務者和備服務者主體,他(她)們通過使用物聯網技術以及各種智能終端,提供老人醫養的線上線下服務,其中也包括子女等監護人在內。
通過這個平臺,能夠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綜合性、去碎片化或孤島式的老年人醫養服務體系,具有智能化、及時快速的應急救助服務。
-
上一篇:智慧養老:AI如何定義老有所養?